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藝術領域/美術科【示例補充】headerp1

(圖片來源:性談之光網頁插圖)

author:
曾品璇 Pin-Hsuan Tseng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藝術教育輔修性別研究和課程與教學博士候選人

依據《愛在何方是非法》(Where Love Is Illegal),全球有72個國家同性伴侶為非法的存在,他/她們遭受排拒、逮捕甚至死刑,而《愛在何方是非法》團隊相信,透過藝術攝影故事有能力連接人們,轉變觀點,連結社群,並改變政策。由攝影師羅賓·漢蒙德(Robin Hammond)及其非營利組織Witness Change領導,《愛在何方是非法》記錄並捕捉了來自全球LGBTQI+社區的個人故事,透過攝影鏡頭下凝視。

通過羅賓的全球講故事活動,拍攝的人們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的姿勢,穿著和表現方式。他們手寫自己的故事和信件,與世界分享。該項目還邀請LGBTQI+社區通過全球社交媒體活動和與Witness Change團隊合作開發的當地反歧視活動,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過渡到藝術教學,可以讓學生瀏覽這個計畫的攝影網站,並讀這些被攝/攝影者的故事,並透過藝術媒材,透過創作回應這些故事,反思合法/非法的愛情的關係。

侯淑姿2005-2009年以亞洲新娘為題,發表《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I》、《越界與認同—亞洲新娘之歌II》、《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III》在侯淑姿以第一手資料和與東南亞跨國境的新娘對話,透過攝影和第一人稱的故事敘事,圖文並置,在影像中描述外籍配偶由東南亞嫁至臺灣,經歷了身份重塑和不對等的經濟階級關係,臺灣的排外和母國及家鄉的隔離與斷裂。

透過三部曲的攝影作品和圖文並置,侯淑姿希望透過藝術跳脫社會對外籍新娘定型標籤化的「他者」的觀點,回到一個人在邊境跨越、多重身分而如何被述說的狀態。轉換到藝術教學,教師可請學生在網路中搜尋跨國新娘、亞洲新娘的關鍵字,並從圖片之中,或者youtube中,思考媒體如何詮釋這些故事,而作為一個觀看者,如何透過行動打破這些主要敘述脈絡。

2008年何孟娟的《我有無比的勇氣-溫、良、恭、儉、讓》透過自己身體的在場、身體的現身行動,穿載有具有武裝意味戰衣和傳統/歷史上咸認「女性意涵」的產品進入攝影敘事。透過丁字褲、三寸金蓮、洋娃娃、刺繡等等不但色彩鮮豔且充滿女性意象的物件,結合黑色攝影呈現的武裝兵裝扮,以凝視觀眾的眼神,戲謔地體現女性的身體,藉由一系列的攝影肖像討論女性身體的在場、身體自主和外在的對女性的標籤。

在教學中檢視社會如何影響我們對「身體」的看法,我們如何區分身體的界線,身體的界線如何在公領域中被呈現,學者能夠以何孟娟的作品為討論的起點,論述身體在公共空間中的公和私界線為何,自己對自己身體的看法為何,進而討論自己何時擁有自己的身體,何時必須讓身體給社會的期待之中,其中要使用什麼方法調和協商。


(圖片來源: Canva免費圖庫)

這個議題看似各個學校從我們進入系統之時便開始灌入我們認知之中,但隨著影片的官方宣傳、相關議題中海報比賽的光怪陸離的圖像,我們如何真正地去談真實中發生卻難以言說的「性騷擾、性侵害與性霸凌」。

2021年38號樹洞

「性騷/性侵真人故事募集計畫,邀請你/妳成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堅定地在「38 號樹洞」發出聲音。100 封信件就是 100 份證詞,它不只是你/妳真實的聲音,也具有史料意義,我們將一起寫下臺灣 Metoo 的歷史。Time’s up,讓羞恥到、此、為、止。」節錄自38號樹洞展覽理念。

2021年 藝人鄭家純和作家胡淑雯、媒體工作者房慧真合作,在臺北市PPP 藝文空間,募集信件超過100封透受害者性侵害、性霸凌和性騷擾的真實事件,透過書寫、隱喻、言說、裝置、空間、參與者,而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痛徹心扉且難以述說的故事。參與觀賞者可以透過一個又一個樹洞,窺探一封又一封的證書(信件),而在參與者觀看和閱讀之時,更多無名且無法「證明」的性騷擾、性侵害和性霸凌故事在參與觀賞者腦中流轉,一道道的傷痕,透過能量的聚集,彼此陪伴,也述說著我們在苦痛之中仍有力量,而不孤單。

這是一個不舒服的展覽現場,但策展團隊希望「盼陽光照進暗角,迎來希望」,而被害者的罪惡感和加害者和社會的暴力,論述方式需要重新檢視和述說。這是一個透過藝術而轉換觀看/參與方式的歷程,而運用到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將 #metoo運動相關新聞放入教學資源,例如印下第一人稱的故事,並且先不呈現受害者、加害者、媒體的名字,讓故事還原到故事本身,請學生以視覺、表演或書寫方式表達自己閱讀故事後的感受,以「我感覺到…」第一人稱的敘說為討論的起點。

必須強調的是,教師在執行教學活動前,需保留讓可能經歷類似傷害的學生,表達「不適」的空間。因為我們並無法確認在場的同學,都只是性騷擾的旁觀者。如何連結相應的求助資源、肯任每一個參與者的經驗,或許才是展覽與教學活動的核心目的。

2017年臺灣藝術家教師曾品璇和新北市貢寮國中、北藝大藝術教育所師生、師大美術系洪任賢等人,透過網路媒體社群藝術創意行動與發起了「福山萵苣不是大陸妹點菜正名運動」,透過換藝術菜牌、貼貼紙於菜單、故事工作坊、網路宣傳,呼籲大家不要使用「大陸妹」來稱呼福山萵苣,此行動引起大眾熱議,2018農委會也出面回應。2024年,性別平等季刊的關於「餐桌上的正名運動」也引起大眾及媒體熱烈討論。

臺灣帶有性別意涵的蔬菜俗稱並不少見,除了「美人腿」、「大陸妹」之外,還有打某菜(茼蒿)、疼某菜(牛蒡)、聖女小番茄、玉女小番茄等。與此同時,「筊白筍/美人腿」亦是以女性的特徵來形容蔬菜,裸露的腿與被食用的蔬菜放在一起,展露出性別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此藝術創意舉措透過語言和蔬果之間命名的權力,談討性別、文字、語言中的意涵。轉換至藝術教學,教學者可以先請學生省視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語言卻未曾思考過背後的意義,例如從女字部首的字詞開始思考,除了日常中食衣住行的語言,並思考髒話和性別的關係。

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3x3x6」(請參考3x3x6.com) 藝術家鄭淑麗透過多媒體,結合影像、裝置、電腦運算等探討監控制度和性別的關係,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展覽。「…以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場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曾作為總督宮(Palazzo Ducale)之附屬監獄的歷史出發,本次鄭淑麗創作多重介面的沈浸式裝置作品,探討在當代社會中各式應用於禁錮及控制的科技,從實質的身體監禁以至於無所不在的監視器環伺下形成的監控系統。」(引自,2019年北美館新聞稿)

「3×3×6」,3乘3代表性囚犯牢房的平均生活空間只有9平方米,×6代表囚犯同時遭到六個攝影機不斷監看。透過此件作品,帶領學生討論每天日常生活中*乘*螢幕中的視覺影像,即使我們不處於實體禁錮的監牢系統之中,我們在每一日的方框螢幕中,吸收了什麼資訊,成為什麼資訊的傳播者,而這些資訊那些隱含著性別偏見和傷害不同群體的資訊,例如:可請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分享網路空間中看到的貼文,並提出來討論自己為什麼會被這則貼文吸引,貼文中的圖像和文字傳達了什麼訊息,透過討論和分享,發現了什麼,作為一個資訊傳播者,我們可以透過什麼行動鬆動社會偏見。

想到公共參與,需要先界定公共為何?而私有的領域又為何?

藝術家汪曉青透過2001年開始一系列《母親作為創作者》(The Mother as a Creator)的22年攝影創作,從孕期的不適和接收到外界社會給予母職的既定期待,透過母職歷時性和共時性攝影作品介入公共空間展出,並彙集成《翻轉母職》一書,在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界公和私之間的邊界。而2022文化部指導、臺東縣政府主辦,由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發起之「愛與希望- 2022世界女藝匯流藝術祭-《我們/Women 的邊界敘事》」展覽,展場內「女」字布局展場,透過展示、作品同樣討論公和私的界線。

如何將公和私的界線並非二分法地劃界,或者將約定俗成的公和私透過藝術作品的討論進入到教學現場中。例如,由汪曉青的作品出發,問學生想到關於懷孕的身體,心中會浮現什麼?請學生探訪學校中、街道上、或者網路世界中,對於懷孕的身體相關的報導為何?我們的眼光又如何?那些公眾人物和懷孕相關以後,報導的敘事用字也不同?這些字詞背後帶有什麼意義。


(圖片來源:Canva免費圖庫)

Guerrilla Girls,於1985年在紐約市成立,為一成員匿名的的女性主義女性藝術家群體,長期致力在藝術界對抗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該團體的核心工作是將性別和種族不平等問題帶入更廣泛的藝術社群及社會大眾的視野中,也會採用幽默的作法突顥嚴肅的權力不平等議題,她們通過製作海報、書籍、廣告牌、演講、訪談、公開露面和網絡干預等文化干擾活動,揭露不平等、歧視和腐敗,像是指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男性和女性的藝術家比例懸殊。在教學中,教學者能帶領學生從自己的環境出發,例如班級或者學校,一同檢視團體/組織中幹部、教職員的人數,請學生計算生理女性和女性的比例,進而探討背後原因,或者將每日的新聞頭版影像攤開來,查看官方擁有主導權力一方,多為何種性別,而這些數據和影像如何和性別權力相互扣連。

地下舞室文化(ballroom culture)或簡稱舞室(ballroom)是一種起源於1920年代初期開始於紐約市的以非裔美籍和拉丁裔的為主的LGBTQ+文化,透過紐約市地下酷兒、跨性別等選美比賽組織,創立了自己的社群和連結,作為一種對主流白人為主選美對抗。

在教學中,可以將影片放給學生看,並搭配天下雜誌的〈我是林品希,我堅持做我自己〉的14歲舞者影片,討論性別氣質和文化的多元性。例如,舞蹈表演的性別刻板印象為何,我們觀賞舞蹈時,或者大眾文化表演時,我們喜歡什麼,這些特質如何歸納。